国内外专家齐聚华师探讨绿色光电技术现状与未来

2017-12-19 11:31:39   来源:    点击: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启动暨首届绿色光电子技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国内外专家齐聚华师探讨绿色光电技术现状与未来

5月8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启动暨首届绿色光电子技术研讨会在我校大学城校区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举行。绿色光电领域全球知名院士、专家100余人齐聚研讨绿色光电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综合与计划处处长庄嘉、荷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Marjo Crompvoets(郭媚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何棣华、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石鹏飞副巡视员以及来自云南省科技厅、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军民融合基地、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的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以及哈佛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TCL集团、华夏幸福、东旭集团等30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莅临会议。我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副校长朱竑、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院长周国富、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陈必华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国合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启动

华南师范大学于2016年12月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下文简称“国合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认定书,实现了华南师范大学在国家级科研平台上零的突破,并于8日正式启动。

启动会由朱竑主持。国合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周国富向与会领导专家简要介绍了国合基地“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和进一步建设规划。

随后,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综合与计划处处长庄嘉、荷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郭媚姚、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分别向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发表讲话。

根据我国绿色光电产业的发展需求,“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针对光电材料、光电器件、光电装备、光电技术四个光电核心技术领域分别选择了光电显示、光电调控、光电传感和光流控等4个研究方向开展合作研究,将国际一流的联合研发团队进行合理布局。近5年来,该中心承担了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现中心已建成国际化开放性研究平台,吸引并汇聚了一大批绿色光电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学者,与国外1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关系。

周国富表示,要将中心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虽然建设初期尚面临诸多方面的困难,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心全体成员定会团结一心、攻艰克难、全力以赴,将华师大首个国家级平台建好、建大、建强!


  首届绿色光电子技术研讨会:绿色光电技术带来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

在首届绿色光电子技术研讨会上,国合基地专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Dirk J. Broer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响应型液晶高分子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研讨了智能涂料、软性机器人和智能触觉等前沿技术。国合基地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前诺贝尔物理奖评委会委员Sune Svanberg,以广州登革热、昆虫监测及预防等贴近生活的事件为例,讲述了激光光谱学作为绿色光电技术在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运用。

国合基地专家、原国际光学学会(SPIE)主席Katarina Svanberg,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槐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俞燕蕾教授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珠江学者等专家随后也介绍了相关领域科研报告。

会议同时还展示了国合基地的突破性成果及最新进展,包括国际领先的针对彩色视频电子纸显示的彩色油墨材料、功能膜材料、器件工艺和显示屏集成技术,全球首条2.5代彩色视频反射式/类纸显示中试线,电润湿显示关键功能界面/结构层的局部印刷制程,利用反式聚合物稳定型(PSLC)智能调光材料实现选择性红外反射的液晶高分子薄膜材料制成的降低建筑能耗智能化窗体,单芯片光学器件的集成度达到国内第一、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度、高集成、低能耗光互连收发芯片,全球领先的移动式激光雷达平台。在科研的同时,“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也在推进已获成果的产业化的论证和实践,力争让这些先进环保和绿色光电技术早日为人类带来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

绿色电子技术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共同研讨绿色光电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增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合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以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依托,我校将继续引领领域或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力度与水平,持续产出原创性国际前沿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拟稿:邓秋霞 李文辉


1494406536322178.png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1-6.png

1-7.png

1-8.png

1-9.png